高一語文教案:《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》教學設計(三)(4)
來源:網(wǎng)絡整理 2018-11-22 22:34:35
生:當時北大人都“志在做官發(fā)財,宗旨既乖,趨向自異。平時則放蕩冶游,考試則熟讀講義,不問學問之有無,惟爭分數(shù)之多寡;試驗既終,書籍束之高閣,毫不過問,敷衍三四年,潦草塞責,文憑到手,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”。都想著當官發(fā)財,沒好好讀書。
師:看到了嗎,同學們?當時北大的學生有沒認真在讀書?
生:沒有。
師:平時都是在——
生:放蕩冶游。
師:放蕩冶游。你請坐。來,后面的同學,你再來找找。還有哪些句子是說明當時的社會道德敗壞以及北大學風的糟糕的?
生讀: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,以求學于此者,皆有做官發(fā)財思想,故畢業(yè)預科者,多入法科,入文科者甚少,入理科者尤少,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也。
師:這句話說明什么?
生:北大學子要這兒來求學的目的都是為了功名利祿。
師:所以,這樣一種內(nèi)心情懷和功利目的的人,他是絕對不能研究好學問的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,蔡元培先生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三件事情,他是針對什么?對,是針對當時的社會、北大的現(xiàn)狀而定的。也就是說,在這一次演講之前,蔡元培先生一定是對當時的北大以及北大之外的社會,做了很細致的調查研究。我們來看這樣一些句子,這就是當時的北大。
PPT:
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,以求學于此者,皆有做官發(fā)財思想……
平時則放蕩冶游,考試則熟讀講義,不問學問之有無,惟爭分數(shù)之多寡;試驗既終,書籍束之高閣,毫不過問,敷衍三、四年,潦草塞責,文憑到手,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,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?
方今風俗日偷,道德淪喪,北京社會,尤為惡劣,敗德毀行之事,觸目皆是,非根基深固,鮮不為流俗所染。
道德有虧,行有不正,為社會所訾詈 。
師:所以,蔡元培先生在演講的時候,他不會像剛才這幾位同學讀的那樣平平淡淡的。說到這些現(xiàn)狀,他的內(nèi)心一定會是?
生:悲痛,痛心的!
師:悲痛、痛心、痛恨的!我們請一個同學給大家讀一下。
一生起立。
師:“方今風俗日偷”這句,你覺得蔡元培先生在演講這句的時候,是不是剛才那位女同學給我們讀的那樣的感覺?
生:不是。
生讀:方今風俗日偷……觸目皆是。
師:停,感情還沒注進去。你剛才說是痛恨的,就要把這種痛恨注入到這個句子里面。
師泛讀:風俗日偷,道德淪喪。(感情悲痛、語氣加重)應該是有這么一種感情在這里面的。全體男同學一起來讀一遍,“方今”預備起!
全體男同學們:方今風俗日偷,道德淪喪,北京社會尤為惡劣。
師:停。“尤為惡劣”應該讀好哪個詞?
生:尤。
師:這個“尤”是更加的意思,所以,悲痛的感情應該在這個詞上爆發(fā)出來。“北京社會”預備起!
生齊讀:北京社會尤為惡劣。(加重語氣)
師生齊讀:敗德毀行之事,觸目皆是。(語氣、語調較好)
師:好,請坐,再請一個同學來讀。來,你來。
生:方今方今風俗日偷,道德淪喪,北京社會尤為惡劣……鮮不為流俗所染。(語氣悲痛,語調較好)
師生鼓掌。
師:這就是為什么當時的北大已經(jīng)陷入了一種很糟糕的道德污染之中。因此,蔡元培先生強調這些,是想告訴大家,大學是干什么的?
相關推薦
高考院校庫(挑大學·選專業(yè),一步到位!)
高校分數(shù)線
專業(yè)分數(shù)線
- 日期查詢